锅炉事故预防措施(三)

9、过热管损坏
9.1过热器管损坏现象。
  1)蒸汽流量异常小于给水流量,蒸汽压力下降。
  2)过热器损坏侧烟气温度降低。
  3)过热器烟道有异响。
  4)炉子的负压变小了。当炉子严重时,炉子负压变为正,炉门等冒烟。
9.2过热器管损坏原因。
  1)化学监督不严,汽水分离装置不好,蒸汽质量不合格,导致过热管积盐。
  2)在启动过程中,打开热源挡板,使过热器管壁过热。
  3)安装和检查质量差,或管道内有杂物堵塞。
  4)过热管不符合标准,制造有缺陷或焊接质量差。
  5)粉煤灰磨损。
9.3过热器管损坏处理。
  1)降低锅炉负荷,减少废气进入量。
  2)如果过热器管损坏,必须及时停炉,防止损坏管喷出的蒸汽吹扫相邻的过热器管和蒸发器管,扩大故障范围,延长检修时间。
  3)如果损坏不严重,允许锅炉继续短时间运行。此时,应特别注意受损零件是否扩大或变质。
  4)炉停炉后,采取措施将蒸汽抽入烟道。
 
10、水和蒸汽管道中的水冲击
10.1管道水影响。
  1)管内听到“咚咚”声。
  2)管道振动大。严重时,绝缘层脱落,支吊架损坏。
  3)当供水管道发生水冲击时,供水压力表显示有较大的摆动。
10.2给水管道水冲击原因。
  1)给水泵运行不正常,或止回阀突然启闭,造成给水压力急剧变化。
  2)给水管固定不好或吊耳松动。
  3)给水温度急剧变化。
  4)当供水管或省煤器供水时,空气没有排出或给水流量过大。
10.3给水管道水冲击处理。
  1)正确关闭控制供水阀。
  2)打开供水管上的空气门,释放空气。
  3)检查给水管道支、吊架,消除缺陷。
  4)通知汽轮机检查给水泵运行情况,检查给水出口压力表指针是否剧烈摆动,给水温度是否剧烈波动。
  5)当锅炉给水阀后的给水管道发生水锤时,给水阀可以关闭(打开省煤器再循环阀),然后缓慢打开消除水锤。
10.4蒸汽管道水冲击原因。
  1)加热管在蒸之前不是很好。
  2)锅炉内严重充满水或苏打水,水蒸气进入管道。
10.5蒸汽管道水冲击处理。
  1)如果蒸汽发生时,应立即停止蒸汽运行,并加强疏水性。
  2)打开过热疏水阀和主蒸汽疏水阀,使其疏水。
  3)检查汽包水位和过热蒸汽温度,适当降低汽包水位,关闭减温器进口阀。
  4)检查管道支、吊架状况,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。
 
11、水泥窑故障
余热发电站的生产是在熟料生产线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。所有废气阀的控制均在水泥线控制室完成,要求水泥生产线与余热发电,特别是窑内密切配合。当系统或废热锅炉发生故障时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
11.1窑尾预热器倒塌。
窑尾预热器倒塌时,窑内高温物料大量进入篦冷机,使废气温度急剧上升至600°C,此时窑头排气管根据温升梯度迅速旁路。打开挡板,减少进入炉内的空气量,打开窑头AQC锅炉的冷却阀,控制进入炉内的废气温度。控制锅炉的温度、压力和水位。
11.2窑尾、窑头风机跳闸启动。
当风扇启动时,它将立即启动。余热发电与水泥生产线必须紧密配套。严格控制锅炉水位和主蒸汽温度,防止蒸汽带水,危害和损坏汽轮机组。
 
12、突然降负荷
12.1突然降负荷现象。
  1)蒸汽流量突然下降。
  2)蒸汽压急剧上升。
  3)汽包水位先下降后上升。
  4)如发现处理不及时,过热器和汽包安全门动作。
12.2突然减载处理。
  1)根据蒸汽压力的增加,打开过热器出口排气阀,降低压力。
  2)加强水位监测,必要时退出给水自动调节器,改为手动调节。
  3)如果安全门移动,则在回到座椅后检查安全门是否紧闭。
  4)通知水泥线中控室,关闭小风口挡板,减少余热资源。
 
13、炉内积灰
根据水泥窑的工作条件,窑内烟气中粉尘浓度较高。在高温下,容易造成锅炉受热面积灰。严重时会影响锅炉的正常传热,使锅炉排烟温度突然升高。
为了防止灰事故的发生,除密切监视锅炉各部位的积灰(废气温度)外,还要注意吹灰器的运行是否正常。此外,定期检查检修孔是否在熔炉中使用,必要时使用其他方法清除灰。
 
14、余热锅炉用电中断事故
室外热锅炉布置在室外,由于某种原因,停电或工业用电同时中断,辅助锅炉停运,余热锅炉窑烟气继续进入,危及锅炉安全。在这种情况下,应立即联系水泥窑系统,采取紧急停车措施,确保余热锅炉的安全。同时应切断辅机的所有电源,防止在呼叫过程中辅机造成二次事故。
 
15、水泵故障
给水泵的使用方法详见产品使用说明书。
15.1泵故障现象:
  1)电流显示抖动或异常。
  2)轴承振动异常,并伴有摩擦声。
  3)轴承温升异常。
  4)机械密封泄漏过多。
  5)电机或电缆头冒烟着火。
  6)泵出口压力异常变化。
  7)水泵跳闸。
15.2泵故障排除
  1)缺陷不严重时,允许短时维修,立即通知维修人员,并报告数值。
  2)如果设备运行正常,人身安全,立即切换到备用泵,注意启动泵是否正常运行。
  3)按有关规定处理故障泵。
  4)详细记录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。